细节之处看小康
马 涌
刚刚过去的2020年,于国家,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于我个人,是奔走于各地,到人民群众中“看脱贫”“看小康”的一年。用脚丈量,才切身知道中国之广阔;亲眼见证,才知道小康生活如何来之不易,又如何近在眼前。一幅幅热气腾腾的画面,一张张充满喜悦的笑脸,让人难以忘怀。
去年8月,我在西藏林芝采访。在林芝市人民医院,我看到在当地医务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在广东等省份的大力支援下,雪域高原上的医疗健康事业,正大踏步向前。“胸痛治疗中心”“卒中治疗中心”“新生儿儿童救治中心”纷纷建立,让那些曾经威胁高原人民生命健康的险恶疾病,在现代医学的前沿成果面前,不再成为困扰群众的问题。让我格外留心的,却是这样一个事例——
一位年轻的藏族姑娘,双腿畸形。这不仅让这个正值花季的姑娘无法拥有美好的体态,还给她的人生前路,埋下残疾的隐患。她曾经辗转求医于林芝和拉萨,都未见好转。幸而,广东援藏医疗队带来了先进的3D打印与截骨矫形技术,把一双健康、美观的腿还给了她。
拯救生命很重要,拯救人生同样是仁心仁术。在用医疗捍卫高原人民的生命权之后,那些为人们的生活赋予“色彩”的医术,或许是对幸福更鲜活的诠释。
在林芝市人民医院,我还看到一排墙上的展板,展示着口腔科尤其是牙齿种植技术的推广为当地牧民生活带来的改善。原来牧民长久以来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容易滋生口腔问题;加上过去高原上医疗条件有限,救治重疾尚且不及,更无暇顾及口腔健康;许多牧民缺乏保护牙齿的观念,导致牙病乃至牙齿脱落,拉低了生活质量。而今,雪域高原的医疗力量,已经开始更多关注牙齿这种身体的“细枝末节”。健康的牙齿,开心地进餐,这种很多人习以为常的快乐,不也是幸福生活的重要细节吗?
去年我在湖南采访时,也有从生活“细节”里感受小康的经历。
在湖南的采访行程可谓丰富,一路下来走遍了湖南半数以上的地市。这里面有湘西的十八洞村,如今已成为精准扶贫的样板和新兴的旅游胜地;有繁华的省会长沙,烟火气升腾的夜生活带来满满的幸福感;有张家界景区附近的龙尾巴村,返乡创业的青年以精品民宿为小山村的旅游产业带来新机遇;有岳阳城陵矶港“守护好一江碧水”的环境综合治理;有益阳八一村的生态农业助力百姓脱贫增收……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株洲的“建宁驿站”。
单看“建宁驿站”这个名字,你也许会认为这是休闲娱乐场所;若是到“驿站”边往里张望,看见那富于设计感的房屋造型,那窗明几净的玻璃大窗,那大窗后面整齐的货架和商品,你也许会进一步肯定自己的猜测。实际上,建宁驿站是株洲市新建的一批公厕。
这个完全闻不到异味,甚至可以接热水、买食品、租充电宝、休息歇脚的“城市驿站”,实在和很多人认知里的城市公厕有所不同。然而,如果换个思路:难道现代、整洁、无异味,不是我们对自家洗手间的一贯追求吗?接热水、租充电宝、休闲歇脚,难道不是城市街头巷尾理应提供的公共服务吗?“建宁驿站”的设计,并没有什么“夸张”之处,反倒更像是现代化城市配套的题中应有之义。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与宽阔的公路、林立的高楼、秀美的公园绿地相比,公厕实在太“小”了,太细碎了,甚至“拿不上台面”,所以似乎一不留神,就会被遗忘在城市发展蓝图的角落里。但正是这些“角落”里的细节,满足着市民每日的紧急需求,积累着点滴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所以也就无怪株洲的市民们——出租车司机、退休的老年人、走过路过的行人——都对这“驿站”流露出满满的自豪,甚至愿意把它当成自己城市的一张名片:这张名片,与他们息息相关、天天相见。
人们常说,“事无巨细”“细节决定成败”。展望中国大地,正处处欢腾着步入小康生活的喜悦。在这历史性的时刻,在这宏大的、令人振奋的浪潮中,充盈着千千万万温暖人心的细节。这些细节让我尤为欣喜,它们对民生覆盖之完整超过了我的预期,给“全面小康”的“全面”二字做了生动的解读。有细节,所以丰富;有细节,所以可感;有细节,所以可以润泽人们的生活,渗透历史的肌理,让我们的事业,有了穿透时间的力量。
陕南正是好风光
周舒艺
车行陕南。葱茏连绵的大山,不断地从眼前掠过。烟雨朦胧中,那些绿色愈发地生机盎然。这是秀美、湿润的陕南。然而,这里所属的秦巴山区,曾经又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如今,在脱贫攻坚的战役中,这里发生了巨大变化。
几个月前,我有幸踏上这片土地。
一路走,一路看。群山间、村道旁、大棚里、社区工厂中,我见证着那些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精彩故事。
一座座智能联栋大棚,眼下正在消毒休整期。之前,这些高高的架子上吊着的是一串串菌袋,菌袋上生长着木耳。位于秦岭深处的商洛市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曾经是一个深度贫困村。由于当地气候环境特别适合菌类生长,因此近年来当地大力发展木耳产业。过去,这里的木耳多是段木栽培,靠天吃饭,产量低;现在不同了,采用了先进的大棚吊袋栽培技术。木耳手工空心挂面、柞水木耳菌草茶……如今的金米村,将小木耳做成了大产业。
在安康市汉滨区谭坝镇松坝社区、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汉阴县涧池镇紫云南郡社区等移民搬迁的新社区,一间间玩具厂、电子加工厂厂房内,工人们正低着头紧张有序地忙碌着。对大山连绵的陕南而言,易地搬迁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问题,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然而,下山后,生活变好了,后续的经济来源渠道也需解决好。一家家新社区工厂的出现,恰恰解决了这一问题。
在“安康扶贫空间”,一箱箱“富硒苦荞茶”整装待发,它们将从这里奔向各地。安康这片土地天然富硒,近年来,当地政府围绕茶、水、魔芋、生猪、渔业、核桃等富硒产业,打出了“富硒牌”。如今,富硒产业已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富了安康,也富了百姓。
脱贫致富,关键是要找到一条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特色之路。
一路听,一路思。小村头、茶园边、车间里、农家楼旁,我聆听着走在脱贫致富路上的乡亲们的坚实足音。
一个个挂着的小木牌上,写着“豆腐脑”“豆浆”“农家豆腐乳”等字样。杨传红一边忙着煎铁板豆腐,一边招呼着来来往往的游客。身后,不大的店面里,整齐地放置着几张桌椅。这是老杨的豆腐坊。老杨原是柞水县红岩寺镇本地湾村的贫困户。2019年2月,在扶贫政策帮助下,他在终南山寨景区内的豆腐坊开业了。终南山寨紧邻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距西安仅40多公里。景区里人流熙熙攘攘,老杨的豆腐坊生意自然也不会差,当年收入就达8万元,2020年的收入则更多。
眼前的这幢两层半小楼,共7间客房。房间内,按照城里宾馆“标间”布置,空调、淋浴、浴霸等一应俱全。这是柞水县营盘镇朱家湾村村民柳太青家开设的农家乐“双艳农家”。地处秦岭南麓的朱家湾村,农家乐、民宿等经营红火。忙的时候,“双艳农家”一天要接待十几桌客人,周末客房都得提前预订。2015年之前,柳太青在外打工,媳妇在家打理3亩地,一家子生活来源主要靠他在外打工收入,一年下来除去所有开销,剩不了多少钱。现在光靠农家乐,年收入就达5万多元。
一路精彩,一路惊喜。
脱贫致富路上,在物质上摆脱贫困、富裕起来的同时,乡亲们的精气神儿越发地昂扬向上。
我忘不了那一处处美丽乡村。甫一来到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五爱村,一幅漂亮的宣传画便映入眼帘。行走在村中,远处是连绵的青山,近处是百亩荷塘满眼的绿色。为了整治村容环境,当地下大力气,制定了诸如绿化承包到户等多项举措。
我惊讶于乡亲们思维方式的转变。山还是那座山。然而,以前的靠山吃山,是靠上山采药、伐木挣钱;现在的靠山吃山,是靠绿山青山涵养出好生态,发展旅游经济。朱家湾村红火的农家乐背后,是村民们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大家越来越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我感动于乡亲们发自内心的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在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西苑社区的互助幸福院里,62岁的钟家玉正忙着和同伴们排练宣传政策的快板节目。移民搬迁到西苑社区的钟家玉,说到现在的生活,满脸笑容:“这里很好!”
就在那几日,一个好消息传来——安康富强机场试飞成功。而在写下这些文字的前些日子,又有一个好消息传来——安康市至岚皋县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至此,安康市实现了“县县通高速”。陕南大地,正是好风光。
大地风物处处新
王子潇
行走祖国大地,采访小康生活,所见所感,总会令我赞叹:大山深处的小乡村,变成游客争相打卡的“名胜地”;过去不以为意的油茶树,变成带动百姓致富的“摇钱树”……无数动人故事,散落在祖国大大小小的乡镇山村,印证着各地鲜活真实的帮扶之效、欣欣向荣的小康之貌。一路走访为我带来许多感受,但若说一个最深刻的感受,便是“新”。采访路上,我一直被这份“新”震撼着、感动着。
这份新,体现在观念的变化上。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大年乡,我认识了一位叫石秀仙的大姐。石秀仙勤劳聪慧,靠种植紫黑香糯致了富,也带领周边乡亲一起种。未承想,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让三万斤紫黑香糯一下成了“滞销品”。石秀仙一筹莫展时,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与她建立联系,建议她直播带货,扩大市场影响。从未上过镜的石秀仙,就这样做起了带货主播。镜头打开,石秀仙起初紧张难言,但工作人员的鼓励,让石秀仙渐渐有了自信。质朴的介绍加上有口皆碑的糯米品质,吸引了许多顾客。直播两小时,大量订单涌入,之后几天,三万斤紫黑香糯售完。
这次经历,让石秀仙看到了直播带货的力量。从此,石秀仙积极参与县里的电商培训班,也尝试在网上推销紫黑香糯,效果越来越好。过去一年,直播带货让很多销路不畅的贫困山区解决了“山货卖不出”的难题。像石秀仙一样,越来越多的农户转型带货主播,面对镜头亲切地交流,让家乡的物产得到广泛关注。肩挑背扛的集市叫卖不再是唯一出路,打开手机、田间介绍、直播验货成为流行风潮。借助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时代东风,农户们因线上直播而拓宽了销路,过上更具“网感”的生活,眼界变得开阔,经营、生活观念发生了巨变,日子也越来越红火。
这份新,体现在生态环境的改善上。如今来到福建省福州市九峰村,但见绿树葱翠、溪流宛转、民房洁净朴素,一派美丽田园的景象。每到节假日,不少游客前来,民宿、餐馆生意火爆。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荒冷的小山村。房屋多半老旧,村里垃圾乱放。2018年,村子对村内垃圾、污水集中治理,加强绿化,修缮房屋,村貌焕然一新。村里打造滨水绿地,构思“荷塘映月”的风景,步行村中,景随步移,绿树清水、田园民居和谐相配。环境的改善,吸引了游客,更吸引了返乡青年的脚步,归乡的游子纷纷开客栈、开饭馆,在家门口创业,在绿水青山间致富,九峰村变得更聚人气,也更有活力。
放眼祖国大地,用实践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村寨,可谓不胜枚举。挖掘自身禀赋和生态优势,将田园之美和绿色休闲相结合,用美景引人气,用人气带产业,成为许多乡村摆脱贫困、走向小康的发展之路。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布央村,漫山的茶园如起伏的绿海,吸引游客观光拍照,茶叶销量随之增长。当地干部说,原先村子破旧,想留客都难。现在治理改善,茶园整洁清爽,游客慕名而来,民宿成了大热门。从“留客难”变成“客想留”,根本原因是对这片绿水青山的用心呵护与合理利用,让同一片山水有了不同风景。丰富的自然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村民脸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
一路观察,一路被不断涌动的新所吸引。无数的新变化,最终引向的,是百姓对未来生活的新愿景。我看到,许多村民有了钱,不再想着娱乐,而是进修读书,以期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创造更多的财富;我看到,许多农户不再只守着一亩三分地种田糊口,而是借助当地旅游资源的优势,把自家收拾得漂亮些,做民宿、做旅店,主动联系游人,热情介绍风物,自家收入变多,对村子的感情也更深厚。这些新愿景,让村民有了更足的精气神、更执着的进取心,也让更多的美丽乡村出现在广袤大地上。乡亲们用实干的汗水、坚实的创造,绘就小康路上绚烂如画的新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