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见闻)中国西北乡间拯救戏曲“戏祖”
中新社青海民和2月13日电 题:中国西北乡间拯救戏曲“戏祖”
中新社记者 张添福
云南傈僳族“尼帕(能通神之人)”祭祀之后,年轻艺人脱掉鞋袜,谨慎踩着36把长刀刀刃,成功爬上15米多高的“刀山”,博得现场一片惊叹声。
时隔七十多年,中国西北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12日再次上演惊心动魄的“刀山会”。但这次,已无“刀山文化”传承人的民和县,只能邀请远道而来的傈僳族民间团队施以“援手”。
“‘上刀山’是青海民和目连戏的高潮部分,‘刀山文化’在中国南方常见,但在民和这样的黄河以北地区却很少见。”广西贺州学院民俗学教授刘永红向中新社记者解释说,目连戏在中国源远流长,内容庞大。
被认为是中国戏曲“戏祖”“中国戏剧活化石”的目连戏,2006年,被安徽省祁门县、湖南省溆浦县、河南省南乐县共同申请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而青海、浙江、江苏等地也将其定为省级“非遗”。
民和县文化馆“非遗”专家吕晓明说,该县目连戏源于西沟乡麻地沟村能仁寺保存的《目连宝卷》。据称,明朝年间,麻地沟村先民,从江苏南京被发配到青海,南京能仁禅院禅师带来《目连宝卷》,还在麻地沟村修建能仁寺。
民和县目连戏共十卷三十场,其中前九卷在戏台演出,第十卷则在“刀山”,该戏讲述妇人刘氏在阳间心存恶念,被打进地狱后,惩罚上刀山,其子目连出家得道,受佛祖派遣,到地狱救母。
据吕晓明介绍,据考证,该县最后一次目连戏演出是在1945年。
“父亲曾说,他十几岁的时候看过‘刀山会’。”看完“刀山会”,土生土长的麻地沟村人石延寿说,“我们这代人以前没有亲历,留下的只有祖辈们故事般的传说。”
“我们当地的民族文化,支撑我们能上‘刀山’。”表演“刀山会”的傈僳族人鲁木阿德说,初学者,要在老师傅帮助下,在小“刀山”勤加练习。
“可想而知,七十多年后再想恢复目连戏及其‘刀山会’的原状,已经很困难了。”吕晓明说,《目连宝卷》曾经遗失的部分,虽已被老辈人作了补充,但目连戏青海省级“非遗”传承人去年已去世,现在要唱“七天阳戏、八天阴戏”共十五天的目连戏,很有难度。
吕晓明说,如今,只能借助官方倡导的“青海年·醉海东”系列年俗活动,请云南艺人将最精彩的“刀山会”再次呈现出来,让大家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希望通过我们的表演,能把青海这项即将失传的文化‘衔接’起来。”鲁木阿德说,“我十分期待”。
在刘永红看来,目连戏及其“刀山文化”在当今社会更显历史及文化价值,“现在,更应该教育年轻一代尊崇孝道,传统的恢复很有必要。”(完)